古村历史悠久,远建于南宋期间。正是“古寨黎槎别样天,纵横里巷藏机玄。仁和睦里三百产,耕读传家八百年”。
古村总体结构上有个特征:以水为脉,以屋为墙,以石为基。以水为脉,即是环村大道外围约10000平方米的两口护村池塘,围绕全古村,脉脉相连。既可养鱼又美化环境,更重要的是护村抗敌的防御作用。以屋为墙,是以本村最外围的一层房屋的外墙作为防护墙。这排屋的门口向内里开,屋背向外,整座村庄像一间大围屋,村民只能从十里一坊的门楼进出。门楼里又分为各自独立的小家,家与家,族与族之间既相互守望,又各自为政。当有贼人来犯,出口大门一关,就可以来个瓮中捉鳖。因此,即使在战争纷乱或是社会动荡的时候,这个村仍可以保持太平。以石为基,亦就是该村的门楼,祖堂,酒堂以及主要巷道均以花岗岩石作为基础,其它巷道多用鹅卵石和石板铺设,精心别致,古风古韵。
无论你信步走入的是哪一条巷道,无论你踏足的是哪一块石头,都会无意中翻动一页历史,触动一个朝代。村内十座石朴典雅的门楼,其名皆以儒家命名,分别是:兴仁里,柔顺里,毓秀里,仁和里,东江里,遂愿里,仁华里,居和里,淳和里,尚仁里,还有一个叫“遂德坊”,俗称“十里一坊”。每个里都有自己的酒堂,依次是:兴义,联秀,绍安,畅叙,永和,遂德,光华,叙乐,和乐。凡本里有红白喜事时,均回自己的酒堂摆酒设宴,届时,真的门庭若市,热闹非凡。古村巷道布局的理念是八卦形状分布,一环一环由山脚向顶成梯级建筑,但每一环又不是全通的一环,陌生人倘若走进其中一个门楼,极容易被狭长曲折的巷道所迷惑,总会有迷路的感觉。然而当你蓦然惊见那些雕梁画栋以及灰雕壁画时,定会惊叹黎槎祖先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