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>
成都杜甫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。从公元759年至公元765年杜甫先后在此居住三年零九个月,创作诗歌有240余首留传至今,成都草堂由此被誉为“中国文学的圣地”。自五代至宋、元、明、清,历经十三次大规模修葺扩建和建国以来数十年的保护发展,衍变为建筑古朴典雅,园林秀丽清幽的文化名胜。
代表性古建筑及文化遗迹有诗史堂、工部祠、少陵草堂碑亭、茅屋故居、花径、草堂影壁、大雅堂、唐代遗址等。基本陈列“诗圣著千秋”位于诗史堂东西两侧。陈列之上篇“诗圣著千秋”介绍杜甫生平、交游及诗歌创作,分为少年、漫游、在长安、左拾遗、漂泊西南、后世纪念等六个单元。陈列下篇“草堂留后世”,截取杜甫在成都草堂的一段生活和创作经历,着重讲述杜甫营建草堂,杜甫的草堂诗作表现的精神世界,以及杜甫离开后草堂的兴衰演变。唐代遗址于2001年发掘,它展现了唐代成都地区的社会生活风貌,弥补了诗圣故居陈列缺乏唐代实物的遗憾,印证了杜甫对其居住环境及其生活情景的描写,为杜甫草堂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实物佐证。
杜甫的很多诗句中都有对于茅屋的描述,茅屋景区正是根据杜甫的诗句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,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。
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,内树有一石碑,镌刻“少陵草堂”四个大字,笔力浑厚,笔姿秀润,是果亲王允礼所书。